国足输球了。赛后新闻发布会,主教练里皮情绪激动:“我的年薪很高,我承担这个责任,我宣布辞去主教练职务。”
媒体报道说:说完之后,里皮径直离开了发布厅。
国足何以落到如此场面?
1
早在遥远的战国时期,我们的老祖宗们就开始“踢球”了。当时,踢球叫做“蹋鞠”,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蹴鞠”。
据载,战国时期的齐都临淄,有民七万户,家家“甚富而实”。人有钱了,闲的没事干,就琢磨怎么玩好玩,以便消磨时光。有人突发奇想搞了个球来踢,大家跟着一起踢来踢去发现很好玩,这项运动就传开了。
▲蹴鞠
唐宋时期,蹴鞠迎来了巅峰,各种花式踢法层出不穷。在宋代,上至皇帝,下至草民,都喜欢这项运动,有的人甚至因为踢球踢得好,飞黄腾达。
假如这种踢球的传统能够流传下来,再加上中国人独有的所谓的“功夫底子”,称霸世界足坛应该不是什么难事。
▲少林足球了解一下?
然而,明朝之后,蹴鞠这项运动渐渐沉寂了。大家都快忘了还有这么一项 *** 、好玩又好看的运动。
直到近代,蹴鞠的胞弟“足球”,才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重新进入中国人的视野。
沉睡在中国人血脉里的足球基因,被唤醒了。
更先接触现代足球的,是曾经沦为英国殖民地的香港,之后是各个通商口岸的租界区,以及西方传教者设立的教会学校。中国的洋务学堂如天津水师学堂、吴淞船政学堂等则紧随其后。
▲香港皇仁书院,出巨星的地方
20世纪,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政局的改变,现代足球渐渐由沿海传入内陆,中国本土的足球运动迅速发展起来,连当时身在苏区的毛委员也说:
踢足球这个运动很好,一面锻炼身体,一面训练快……
到1933年第五届全国运动会的时候,参加足球比赛的球队已有18支,分别代表福建、四川、安徽、北京、湖北、山西、河北、河南、辽宁、江西、南京、香港、广东、湖南、江苏、山东、绥远,以及上海。
同年,在江西革命根据地举行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之一次运动会”上,也设置了足球比赛。
▲香港足球牛不牛?老铁可知“五一九”?
由于较早接触现代足球运动,来自香港、上海的足球队有着其他球队难以比拟的先天优势,常常能以很夸张的比分取胜。比如,香港对安徽就曾打了个19 : 0。
作为中国现代足球始祖,香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都代表中国足球的更高水平。当时的“国脚”,大多都是香港球员。1934年的中国男足国家队,21人名单里,香港球员占了17个。
而说到香港球员,就不得不提一个人的名字:
李惠堂。
2
1905年,李惠堂出生于香港。此人生下来似乎就与球有缘,据李惠堂自己说:
余呱呱堕地后,即有嗜球癖,几有一刻不能离球之怪脾气,即饮食上课,亦必无球不乐。
干什么事都要抱个球?没球就不开心?这画面也是很美的。
5岁时,李惠堂随母返回家乡——广东梅州五华县。没球踢的时候,李惠堂就以布团、柚子为球,以狗洞为门练球。
10岁时,李惠堂返港。1921年,他考入著名的香港男校皇仁书院。该校早在1900年以后就成立了足球队。在皇仁书院,酷爱足球的李惠堂如鱼得水。
李惠堂的父母不许他练球。他不知道有多少次因为看球和赛球,而受到父亲的鞭挞。但李惠堂没有屈从,还是坚持自己的爱好。
在考入皇仁一年后,李惠堂就因出类拔萃的球技被选入当时赫赫有名的“南华足球队”,担任主力前锋,在香港的联赛中崭露头角。
▲李惠堂(1905-1979)
1923年,第六届远东运动会在日本大阪举行,李惠堂成为“国脚”,随中国男足出战。
此次比赛,中国国家男子足球队不改往日王者风范,接连以3 : 0、5 : 1的比分横扫菲律宾和东道主日本,蝉联东亚运动会足球冠军。
当时的日本媒体惊呼,称中国男足为“中国足球铁军”,甚至感叹:“既生瑜,何生亮?”
啥?这不是今天日本人形容我们乒乓球用的字眼吗?
你没看错,当年的中国足球在亚洲就是这么牛。
自1913年到1934年,远东运动会开了十届,除了之一届没拿冠军之外,后面九届,中国男足九连冠。像日本这样的球队,在中国男足面前只有被碾压的份儿。
作为中国男足的主力前锋,当年的李惠堂是新秀,也是顶梁柱。
1923年8月,应澳大利亚足球界的邀请,李惠堂随队出访澳洲。当地有媒体故意黑中国男足。在他们的画笔下,中国男足队员穿着长衫、脑后托着辫子,弯腰驼背、面黄肌瘦,手里甚至还举着一面旗子上面写着“东亚病夫”。
▲历史上,中国摘掉“东亚病夫”的帽子,靠的是足球不是功夫
首战对阵澳洲南修威省联队,憋了一股气的中国男足打出风格,打出气势,李惠堂独中三元,最后与强敌踢成3 : 3。
此战使中国男足之一次在亚洲之外声名大噪,更将“东亚病夫”的帽子扔进太平洋。
当时的中国,国弱民贫,近百年来受尽了列强的压迫和欺侮,但这一次,足球真真给国家争了光。
凭借着出色的发挥,李惠堂也之一次被当地媒体称为“球王”。
3
看戏要看梅兰芳,看球要看李惠堂。
民国时期,这句顺口溜家喻户晓。李惠堂的名气如日中天,由他领衔的中国男足,也成为亚洲霸主。
1936年柏林奥运会,作为亚洲之一的中国男足,毫无悬念地获得了参赛资格。
可是,由于当时中国国力有限,这支亚洲之一的足球队,前往欧洲参加世界级的赛事,居然要经费自筹!
▲1936年,参加柏林奥运会的中国足球队员合影
不得已,中国男足选择下南洋,通过比赛筹款。
因为没钱,在途中,队员们只能自己买菜,自己下厨;住宿选更便宜的旅馆大通铺,遇到床位不够还要打地铺;坐船也是选最差的舱位。
虽然排场不够,气场寒酸,但毕竟是亚洲之一,东南亚又是华侨聚居地,以致中国男足每到一处,都是掌声雷动、笑脸相迎。在缅甸,许多华侨还去寺庙里祈祷,愿中国男足“每战必胜”。
在两个月的时间里,中国男足途径越南、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缅甸、泰国和印度等地,共比赛27场,平均不到3天就有一场比赛。
在这样紧密的赛程中,中国男足胜23场,平4场,一场不败。
其中,李惠堂独进28球,平均一场一个球。
去柏林的钱总算凑够了,但队员们的体能却也消耗殆尽。
在这次奥运会的足球比赛中,参赛各队通过抽签决定对手,一场定胜负,胜者晋级,败者淘汰。
中国男足手气不佳,抽到的对手是英国……
对这场比赛,作为现代足球发祥地的英国相当重视,英国队员声称要“维护国家荣誉”。而对首次站上奥运赛场的中国男足而言,历经两个月的艰辛跋涉,自然也没有束手投降的道理。中国驻德大使程天放亲自带领五六百人的拉拉队到场助威。
▲参赛的中国队
一开场,作为中国男足的灵魂人物,李惠堂就被英国队两名队员死死盯住,得不到发挥机会。而英国则凭借强大的整体实力频频向中国队发起进攻。
然而,先拔头筹的却是中国队:号称“铁腿郎”的中国球员孙锦顺抓住机会,在英国对门前凌空抽射打进一球。
可惜,进球被裁判以越位为由吹没了。
赛后据孙锦顺说,那球根本不越位,是球打在英国球员身上后,他迅速插上得球破门的。
最终,由于实力差距,加上之前体能损耗过大,中国队0 : 2不敌英国队,结束了首次奥运足球征程。
4
虽然败了,但在与英国的比赛中,中国男足所发挥出的竞技水平却让欧洲各大“足球列强”刮目相看。
在结束奥运会比赛后,中国队应邀到奥地利、瑞士、法国、荷兰和英国等国进行访问比赛。
作为中国队的绝对核心,李惠堂再一次成为焦点。
与巴黎红星俱乐部比赛结束后,俱乐部的负责人找到李惠堂,给出高薪,希望李惠堂签约巴黎红星。
在英国访问比赛结束后的招待宴会上,英国阿森纳队主教练也对李惠堂表示出兴趣。他问李惠堂多大,时年32岁的李惠堂如实相告。
阿森纳主教练听闻连连叹息,说如果你年轻10岁,阿森纳一定会有你的位置……
1947年,43岁的李惠堂挂靴退役。
在职业生涯中,李惠堂共打入1860个进球。后来,李惠堂被誉为“亚洲球王”,被外媒评为“世界五大球王”之一。
随着李惠堂的退役,中国足球的一个风光时代,就此画上了句号。
他退役的那一年,中国战火滔天……
回看这相差百年的两支中国男足,我们不禁要问,在国家内忧外患,没有充足的资金、技术、人才来支持足球运动发展的情况下,百年前的他们,为什么能战胜当时国力远超自己的日本,称霸亚洲,在世界足坛获得一席之地?百年前的他们,为什么会出李惠堂这种足球巨星?
而百年后的我们,啊,还是不说了……
5
答案,也许就在李惠堂身上。
要成为一个优秀的足球运动员,天赋、勤奋、荣誉感,甚至民族情结都是必备的。这些,李惠堂身上都有,而当今的中国男足球员,其实也有。
与李惠堂相比,他们不仅有天赋,而且还有百年之前无法比拟的训练 *** 、训练条件;他们不用为国字号球队的经费操心,更加不用为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担心。
他们当然也有荣誉感,知道踢输了会被骂,知道输离谱了会被劈头盖脸地骂;他们当然也有民族情结,“恐韩”三十年,他们肯定也不爽,世界杯出线,也必然是他们的梦想。
但有一样东西——初心,李惠堂有,当今的中国男足球员却不见得有。
▲中国足球是出过世界球王的!
初心是啥?
很多人喜欢把初心和目标划等号,比如中国男足的初心自然是“称霸亚洲,走向世界”咯。
但这却不是李惠堂的初心。
为什么要踢球?李惠堂在他的著作《(足球)启蒙课本》里,是这样说的:
凡学足球,首先要明了足球的利弊,要认真透彻从习足球的主旨。简单说有三个大目标:
之一是求人格的培养;第二是求高尚的娱乐;第三是求身心的锻炼。
从合理的足球训练和比赛当中,可以养成忠勇、仁侠、机智、廉让、知耻、明礼、有恒、互助、公正、服从、团结、真诚、涵养、守时、信义种种美德,和临难不苟、见义勇为、百折不挠,种种的本领……
同样是踢球,一个为了出名为了钱,一个则是为了修养人格、娱乐精神、强健体魄。本心不同,初衷不同,结果自然也大不相同。
李惠堂其人,所做即如其所言。
他出身在富商之家,自幼家教甚严,受过良好的古典文化教育。进入皇仁学院后,虽然醉心踢球,却也未曾荒废学业。毕业时精通英语,能写会译,口语流利,中文能阅四书五经,是妥妥的文武全才、中西全才。完全不像当今某些男足球员,踢球是唯一的“一技之长”,居然还踢不好……
当时球评员评价李惠堂的球技,说他在球场上擅长以柔克刚,从不正面与对手冲撞,“宁让人以先,而避无谓之牺牲”,但该赢的赢,该输的还是赢。
踢球,要用脑子,要用心啊。
几天前,作为国际足联“世界足球发展总监”的温格更是在采访中明确表达了这个意愿。按照前阿森纳名帅的说法,要砍掉或者缩减一些不必要的友谊赛和预选赛,为球迷提供更多的大型赛事。
温格的言论代表了当下国际足联的口径——据悉,今年年底国际足联的211个成员就有可能就这个议题进行投票,如果提议通过,2026年世界杯之后,赛事将每两年举行一次。
让世界杯“多起来”
“我们需要提高(大型)赛事的频率,同时只组织真正有意义的比赛,这样可以提高竞赛的水准。目前来看,友谊赛对于观众越来越不重要了,预选赛也不如以前了,需要将比赛整合起来……已经有166个成员要求研究两年举办一届世界杯的可能性,我也认为这是可行的。”
温格认为只有世界杯或者洲际锦标赛这样的大型赛事才有吸引力,能够争取至高荣誉的赛事才能让国家队全情投入,更好的解决办法就是让世界杯“多”起来。
赛事密集是否会给球员们增加更多的负担?温格矢口否认,他甚至强调,这是保护球员和俱乐部利益的一个重要举措——原本拖沓的预选赛可以浓缩,将国际比赛日整合到每年3月和10月两个时段,去掉9月、11月和6月的三个比赛窗口,这样一年50个比赛日可以缩减至28个。
“球员们可以享受到更为固定的假期,对于球员的体能状况而言,四个星期的休假是非常重要的。”温格告诉媒体,提高大赛频率增加的是淘汰赛数量,与之相应的是预选赛数量的减少,整体上球员参加的比赛场次不会变多。
一切向“钱”看
这样具有颠覆性的思路之一时间就引发了各方激烈的回应。
温格的同胞、前法国国家队主帅多梅内克直接抛出一个词——愚蠢。欧足联主席切费林则直言不讳,“世界杯这颗宝石之所以有价值,正是因为它的稀有性,每两年一次的世界杯将稀释这个赛事本身的价值。”
曼城CEO索里亚诺接受采访时也说:“赛程已经被塞满了,没有任何空间去安排其他的赛事,一点也没有。”
除了这些当权者,球员和球迷同样不满意,贝尔直接表示不喜欢两年一次的世界杯,一些球迷也在 *** 上发文,对温格的言辞不感冒。
很显然,更多的声音都 *** 两年举办一次世界杯的想法,那么国际足联为什么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呢?
在温格冠冕堂皇的理由之外,更关键的推动力恐怕还是金钱。
有数据显示,只有在世界杯年,国际足联才能真正赚钱——以2015-2018周期内国际足联的财报为例,国际足联总收入为64亿美元,而其中80%以上来自俄罗斯世界杯。
目前国际足联旗下拥有两大赛事,世界杯和联合会杯,但后者始终扮演鸡肋角色,无法为国际足联提供足够好的营收。也只有在举办世界杯时,国际足联才能从赛事版权、商业赞助方面大肆吸金。
在国际足联的设想中,增加举办世界杯的频率是提高收入的最直接举措,而温格的谈话中曾提到:“(新赛制下)国际足联可以将资金重新分配到世界各地的协会,以帮助他们发展各个国家和地区的足球运动。”
把这句话说得更直接一点——只有国际足联赚了更多的钱,下属的成员单位才能分得更多的羹。
目前,大部分非洲、亚洲和中北美国家队足协都同意了这个计划,只有欧洲和南美部分足协持观望态度。而《 *** 》透露,法国足协已经倒向了国际足联这边,愿意参与到这项改革中。
如果世界杯变成两年一届,梅西和内马尔会被“累死”。
俱乐部“头破血流”
有人得益,有人就可能受伤。
当下欧足联之所以是坚定的反对者,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欧足联在赛事和商业运营上成绩斐然。
一方面,欧洲杯和欧冠已经让欧足联赚得盆满钵满,加之欧国联的推出让欧足联旗下赛事已经趋于饱和,欧足联不希望现有的赛事构架被打破。
一旦世界杯变成两年一届,赛事统统被挤压在一个更短的周期里,世界杯和欧洲杯不可避免将出现“撞车”。
想象一下一个可能出现的景象——今年刚举办世界杯,明年就是欧洲杯,后年又有世界杯,对于转播商和赞助商而言,当真有些供大于求了。欧洲杯再想保持当下的商业价值并不现实,即便是球迷也会感到审美疲劳。
在世界杯和欧洲杯彼此抢占资源的同时,俱乐部赛事更要被碰得头破血流。
目前各个职业俱乐部就对国家队比赛日诚惶诚恐,处于和国家队抢人的状态,一旦每年几乎都有世界杯或者欧洲杯上演,球员从身体乃至心理上都会处于分身乏术的折磨,想更好兼顾俱乐部和国家队赛事几无可能。
温格试图说服俱乐部,减少预选赛可以给球员们更多休息,问题是预选赛已经让球员疲惫不堪,因为世界杯举办频率增加而多出来的淘汰赛只会增加这样的负担,俱乐部赛事的精彩程度注定受影响。
欧洲足球俱乐部协会副主席、阿贾克斯CEO范德萨坦言:“足球运动首先是建立在职业足球俱乐部基础上的,球员们必须被放在首位,这个提议是荒谬的,各个联赛的俱乐部都不会支持。”
道理很简单,平日养活球员的是俱乐部,国际足联出于自身的经济考虑要求球员付出更多,风险却都押给了俱乐部,职业俱乐部当然不愿意为他人做嫁衣。
中国队因此获利?
很显然,国际足联的改革提议触动了太多方面的利益,欧足联、俱乐部、球员甚至球迷理论上并不能从这个计划中获得看得见的利好,相反可能深受其害。
现在就连国际奥委会也感受到了威胁——主席巴赫表示国际奥委会密切关注事态发展,但不会干预足球事务的讨论。问题是一旦计划成行,两年一次的世界杯也将冲击奥运会的关注度和商业价值。
值得一提的是,国际足联主席因凡蒂诺上任后一直致力于大刀阔斧的改革,此前已经将2026年世界杯的参赛队增加到48支,背后同样是利益推动。
更多的比赛场次会带来更多的转播费用,如果世界杯变成两年一届,因凡蒂诺乐于看到手中的蛋糕变得更大。
不过凡事过犹不及,要想让计划实施,国际足联目前面临太多的阻力,即便各个成员单位投票通过决议,俱乐部、球员是否愿意积极买单也会被打上问号:
当世界杯变得不再稀缺,球员们还会像现在一样投入吗?世界杯自身的商业价值会被反噬,进一步下降吗?
不过也有网友表示,一旦世界杯提高举办频率,中国队进入世界杯决赛圈的几率将大大增加,原本从2026年世界杯开始亚洲区就有8.5个名额,加上两年一次世界杯,中国男足终于遇上了好时代。
但打个可能不那么恰当的比方——学渣并不会因为考试次数变多感到优越,更何况考试成绩的含金量也会随之降低。
作者:澎湃新闻记者 陈均
: 澎湃新闻
直播吧3月30日讯 30日凌晨国足客场0-2不敌阿曼,国足以1胜3平6负积6分,排名小组第五,国足世界杯之旅到此落下帷幕。
回望国足世界杯历史成绩,国足闯进世界杯还是在2002年的韩日世界杯,更好成绩是2002年韩日世界杯决赛圈的第31名,进球数0,失球数9。当年垫底的是沙特 *** ,共丢球12个。自此之后,国足已连续五届无缘世界杯。
(春日)
中国男足22日公布出征卡塔尔世界杯亚洲区预选赛12强赛客场对阵日本队、越南队比赛的27人大名单,出生于香港的戴伟浚首次入选国家队,蒋光太、费南多等四名归化球员在列。中国队在官方社交媒体上表示,球队定于1月23日从上海出发先后前往日本和越南,主教练李霄鹏与何塞·佩普、陈洋、高尧、郑智、李雷雷和欧文·威尔克组成出征教练组。
: 新华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