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很多人买保险的时候,免不了要看保险公司的规模、代理人,总觉得大公司更有保障,其实说起来还是怕没听过的保险公司不靠谱。
但是又常常会遇到这样的困扰:到底谁是大公司呢?这家说它是大公司,那家也说是大公司,到底谁是大公司?
所以今天,就和大家聊聊大公司这个问题。
这不,最近2019年《财富》就发布了中国500强排行榜,这个榜单被视为衡量全球大型上市公司最权威的榜单。
仔细一研究发现保险业里有7家保险公司上榜了!快来看看都有谁!
从表里可以看到中国平安稳居前十,排到了第四,去年平安也是排第四,表现还是很稳的。
而四大上市险企的重要成员中国人寿却被挤到第11名去了,排在它前面的是建行。
拿去年的数据作比照,会发现除了平安以外,其他6家保险公司都略有下降。
中国人保从去年的13变到了14,中国太保从去年的19变成了22,太平洋保险从去年的47变成了今年的51,新华人寿从去年的60排到了64,中国再保险集团从去年的73排到了76。
但光看这一个排行榜,还不一定有足够的说服力。
众所周知,中国人寿和中国平安总是免不了要被拉出来比较一番,因为两个都是保险业的老大哥,但是谁比谁更强这个问题一直争议很大。
有数据统计,2019年第一季度在83家寿险公司里,盈利的公司有49家,而49家盈利公司里中国人寿和中国平安就拿走行业净利润的三分之二,不得不说,不愧是保险行业的大佬。
而且在保险公司寿险一季度的利润统计中显示:
平安人寿一季度的净利目前在185.7亿,中国人寿一季度的净利润已经超过250亿元,达到253.7亿元。
中国人寿2019年一季度净利已经反超平安!所以后面中国人寿能在这个500强榜上跑到哪个位置,还真是不好说,毕竟一切皆有可能!
再说说,大公司为了提高公司知名度,也没少找人代言。明星加持的宣传,想让人不知道都难。
而这点是小公司暂时无法企及的,毕竟,请明星代言还挺烧钱的。
这边姚明成为中国人寿的第一位全球代言人,那边刘翔成为中国平安的公益大使,葛优和海清也代言过平安车险,加上各种广告,保险公司的知名度就这么出来了。
最后,大白还是要说,买保险可不能只看保险公司的名气,更重要的是选择适合自己,能够给自己*化保障的保险才是王道!
选产品远比选公司要来得重要,了解各个保险公司的同时,更要摸清产品的保障,对产品心里有数才不至于买保险花了冤枉钱。
不知道这几家入围了500强的企业里,你最看好哪一家?欢迎在评论区和大家进行分享。
从5月18日起,铁路部门在上海地区原有开行12趟列车的基础上,恢复开行上海虹桥站至宁波、阜阳西、石家庄3趟旅客列车,恢复开行上海站至南京、合肥南(2趟)、杭州东、盐城共5趟旅客列车,5月19日起再增加上海站至连云港1趟旅客列车,同时对部分列车组织重联运行。
消息一出,
关注度非常高。
同时,
公众对于乘坐火车离沪
还有很多疑问,
▽
上海虹桥动车运用所存车线 潘晓帆 摄
问题1:我怎么知道有没有我想买的车票?
上海本轮疫情爆发以来,最少时上海出发(含始发和途经上海并办理上下客业务,下同)的列车单日只有4趟,一张出沪的火车票有多难买,可想而知。近日才增加到12趟,包含1趟始发列车(上海虹桥站至北京南站的G10次列车)、11趟途经列车(主要目的地方向为杭州、南京、合肥、南昌等)。5月18日、19日增加恢复开行的列车后,列车数增加到21趟。
列车数虽然增加到21趟了,但是现在需要离沪的旅客的方向和目的地是多种多样的。“我怎么知道有没有我想买的车票?”现在看来,只能上12306网站或APP搜索查询。目前,火车票预售期为5天(含当日),旅客输入出发地“上海”和目的地,在预售期内逐日搜索,如果有车、有票,就能购买。
需要说明的是,5月18日、19日增加恢复开行的列车是9趟,但这9趟也包括了众多的目的地,比如上海虹桥-石家庄的G1960次列车,中途在苏州、丹阳、南京、蚌埠、宿州、徐州、曲阜、济南、德州、景州、衡水、辛集等地的火车站停站,也就是说,一趟车包含多个目的地。
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调度指挥中心 许文峰 摄
问题2:近期从上海出发有几个火车站?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但其实太重要了,因为现在赶去火车站的市内交通“充满了艰辛”,而且能买到一张火车票就非常不容易了,一旦去错了车站,几乎等于误车。
在5月18日之前,上海站、上海南站都没有出发列车,只有上海虹桥站有出发列车。5月18日、19日增加恢复开行的列车后,上海站、上海虹桥站都有出发列车了。所以,旅客一定要看清楚车票信息,票面上标注“上海站-X站”的,是上海站发出的列车;票面上标注“上海虹桥站-X站”的,是虹桥站发出的列车,千万别跑错车站!
问题3:进火车站乘车需要满足什么条件?
按照上海市现有的疫情防控离沪政策,旅客需凭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24小时内抗原检测阴性证明(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在24小时内可免除)、健康码绿码以及已购当日有效车票方可进站乘车。对于无法提供核酸和抗原检测相关证明材料的,现场予以劝返,不得离沪。
问题4:6000个人就能把虹桥站堵得水泄不通了?
这两天,一些“旅客大排长队”“虹桥站站外人山人海”的短视频在网络上疯传。这是真的吗?是真的,但不是全部的事实。
当出发列车总数在12趟时,5月16日、17日,虹桥站单日的出发旅客大约都是6000余人。但你知道虹桥站历史上单日*客发量是多少吗?2021年5月1日,虹桥站发送旅客37.2万人次。现在怎么“区区”6000人就把虹桥站堵得水泄不通了呢?原因主要是现在出于防疫需求,虹桥站只开了一个进站口,而出发旅客绝大多数都在早上至上午时段排队进入车站,且旅客之间前后须拉开一定的距离,所以视频中的队伍才显得那么长。有媒体下午或者傍晚赶去虹桥站“验证”,发现并没有排长队,候车大厅里甚至很空,这也是事实。
5月18日新增恢复开行的列车情况 铁路上海站供图
问题5:是不是铁路运输能力不足或者不想开车?
统计数据表明,2021年上海地区铁路日均开行列车583对、发送旅客23.6万人次。自今年3月上海等地疫情局部扩散以来,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公司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和属地疫情防控决策部署,严格落实疫情防控措施,大幅度压缩旅客列车开行数量,当上海地区每日开行列车为12对时,日均发送旅客6000人次,仅占去年日均2.54%,运输能力有大量富裕。
从目前铁路部门运输方案安排来看,旅客反映的上海地区开行列车偏少的现象是客观存在的,这并非铁路部门运输能力不足或者不想开车,而是为了服从我国疫情防控大局,适应减少人员流动的需要而停运了大量列车。从目前铁路部门的运输组织能力来看,只要地方疫情防控政策许可且有市场需求,铁路部门在两三个小时内即可加开列车。市民朋友可耐心等候疫情结束,届时列车大批量恢复开行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新民晚报
2021年上市险企保费排名榜:平安第一、国寿第二、人保第三!勉强以正增长收官,难上难的2021再见~
2021年
上市险企保费排名榜
注:除特殊标注外,本文均为累计保费数据。
第一名:中国平安(集团)
7,603亿元
第二名:中国人寿(集团)
7,114亿元
第三名:中国人保(集团)
5,810亿元
1
中国平安,五度蝉联第一
与国寿差距,压至500亿之下
2022年第一之争,“变数”加大
1. 中国平安:连续五年规模第一!今年最不易~
自从2017年,中国平安首度超越国寿集团,夺下保费规模第一的宝座之后,至今,已经是第5个年头了~
从结果看,中国平安仍旧是以7603亿总保费,领先国寿集团,实现“五连冠”再度问鼎规模第一!
然而,今年这第一的宝座却是得来不易~
回顾2021年,从年初至10月末,一直都是国寿集团保费规模领先,直到最后这2个月,平安才得以反超。
而且,受产寿版块负增长影响,平安的保费规模相较前一年大幅缩水,减少了近370亿。
从这两方面不难看出,平安今年实现“五连冠”的背后,或许用勉强保级形容更为贴切。
毕竟,相比2019年之前,平安的领先优势不断加大,近两年,受自身寿险改革和车险综改影响,保费增速持续低迷,是处于一直被国寿紧追的状态。
至于,二者差距缩小的背后,核心原因是什么呢?
2. 平安产寿发展均疲软,领先优势被缩小至489亿!
其实,去年平安领先国寿的保费差距,就已经被缩小了,彼时,主要是受寿险改革影响,再加上国寿的开门红表现出色。
从上图可以看到,在寿险业务方面,国寿将其与平安的保费差距,从2019年的447亿,拉大到2020的1014亿,是集团规模增长的第一功臣。
2021年,国寿集团在“开门红”上的出色表现继续,寿险业务的领先优势得以继续扩大,领先平安近1300亿。
此外,一直关注“13精”的朋友们,应该还记得小编说过,平安2020年保费近乎零增长,之所以能够“保级”成功,全赖产险的大力支撑!
今年受车险综改影响,再加上主动清理信保业务等因素,非车险和车险两大板块规模均大幅缩水~
以至于,平安产险最终以负增长5.5%收尾,其在财险业务上的领先优势,也从1995亿降至1786亿,减少近210亿。
最终,受寿险和财险两方面,保费增长疲软影响,平安领先国寿的保费规模优势,被压至489亿。
3. 展望2022年,“龙虎之争”变数太多~
展望2022年,平安和国寿的规模第一之争,变数太多,恐难预测。
虽然,我们可以期待甩掉信保包袱,熬过车险综改阵痛后,平安产险应该可以恢复往日实力,继续快速发展!
但是,龙虎之争的核心,还是在寿险业务上,可受外部经济环境等因素影响,寿险公司保费增速整体放缓,这一点在头部公司上体现更为明显。
再加上,互联网新规的执行,个代团队大缩水,不少公司都不得不将业务重心,移到银保渠道上,会导致竞争更加激烈。
更重要的,受原董事长被调查影响,国寿集团的领导班子也面临新的调整,详见《官宣!白涛任国寿集团党委书记》。
所以,无论是国寿的2022年发展方向,还是平安寿险的改革成效能否在今年显现,都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2
上市险企“太难”,增速↓股价↓
市值跌超万亿,一直在抄底的路上
1. 上市险企有多难?增速多数不及4%,同期GDP增长8.1%~
回首2021年的保险业,可谓称得上真正的“高开低走”,在这之中,上市险企更是明显~
从年初顺利实现开门红,备受资本追捧,到之后,实名举报、代理人大缩水等一系列负面新闻相继被爆,保费增速持续走低。
虽然,各家公司也在不断调整自身策略,采取开发新产品,推出新的基本法,打造新团队等一系列措施。
但是,从最终结果看,还是不尽如人意~
除众安得益于上半年高增长支持,国华去年同期负增长影响,两家公司增速超15%外,其他一众公司增速都在4%以下,且平安还是负增长的。
而且,与2020年疫情时对比,上市险企的整体保费增速还是下降的,在2021年最后2个月靠产寿险的齐冲刺,才得以勉强以“正增长”收官!
然而,2021年我国GDP却是增长8.1%,其中,中央企业实现营业收入36.3万亿元,同比增长19.5%。
相比之下,国寿、人保等一众公司的保费增速,着实是太低了~
2. 市值蒸发超万亿,在抄底的路上越走越远~
从保费规模的角度看,上市险企的2021年真的比2020年要难太多。从利润的角度看,也不是很理想。
以2021年三季度末的数据为例,A股5家上市险企的归母净利润,除平安因踩雷华夏幸福下降外,其他公司虽都是增长的,但幅度并不大。
从非年化ROE的角度看更为明显,要么是同比下降,要么是基本持平。
最终,资本市场也从年初的大举买入,变成弃之而逃,保险股市值蒸发超万亿。其中,平安成为市值下跌最多的险企。
这一年,大家不停的探讨保险股是不是到底了?一直走在抄底的路上,却发现越走越远~
3
上市寿险公司压力大
新单保费持续“负增长”难解
1. “开门红”风光一时,险企不再盲目冲刺?
虽然,2021年的寿险业,在重疾停售潮,和险企铆足劲抢先拉开开门红大战的双重助力之下,开门红是顺利实现了。
然而,在一季度较为亮眼的业绩背后,却是连续的增速下滑,年初年末形成截然反差!
除国华人寿外,其他上市险企的保费增速均较年初大幅下滑,且增速普遍偏低。
眼看2021年收官在即,业绩目标却还没完成,是冲还是不冲?
从上市险企的月度保费增速看,四季度增速虽然明显提升,但主要是以太保、新华、人保表现最为突出。
其中,太保寿险12月的保费增速高达42%,新华也超20%。
由此可见,各家险企的策略并不相同~
同时,在经历过2021年的高开低走之后,险企冲击2022年开门红的决心也逐渐分化,不再一味猛冲,似是认清了行业增速低迷的现实。
2. 如何提升新单增速,是头部险企2022年的第一要务!
以平安寿险业务为例,改革已经有段时日,可成效却并不显著。
虽然,一季度个险新单实现正增长,且增速高达19%,但要知道同比基数是负增长近20%的2020年。
更重要的是,随后二三四季度个险新单又是持续的负增长!
所以,寿险行业增速低迷是必须要认清的现实,而这背后,也并不是个险一个人的“锅”。
毕竟,从2021年上半年的数据看,无论是近年来侧重银保渠道的新华,还是依旧坚守个险的国寿和平安,三家公司的新单保费都是负增长的!
详见《寿险业“三重难”:个代大缩水,叠加新业务价值下降,又叠加退保率上升!》
展望2022年,寿险业的发展前景依旧严峻~
此前,瑞银发表保险股行业报告,认为2022年行业*不确定性为监管变化和疫情,预计新业务价值仍将下降10-15%。
4
车险综改满周年
财险四季度猛提速,明年可期
说明:太保保费包括安信农业。
1. 车险综改满周年,四季度财险公司猛提速!
2021年财险业的增速低迷,主要是受车险综改“降费增保提质”,导致单均保费下滑,保费负增长影响。
不过,进入四季度后,车险综改实施已经满周年,去年同期基数较高因素已经得以消化。
所以,10-12月上市财险公司的保费猛提速,12月当月的增速甚至高达18%。
需要注意的是,人保财险在12月的保费增长迅猛,并不只是靠车险业务,其农险、意健险、其他险的增速也超高,后两者甚至实现翻倍增长!
为何会如此突击猛进保费?可能是与政策性业务集中进账有关,也有可能是为了明年更好的发展,先减负好轻装上阵...
2. “老三家”四季度车险增速均超8%,明年财险业增速可期!
展望2022年,对于财险公司而言的*利好,当然是车险将恢复正增长。
从人保、平安、太保三家公司,四季度车险保费增速,可以看到均超8%,照此增速持续,明年将对财险业保费增速提升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此前,“13精”预测过明年财险业增速或达9.1%左右,详见《车险终迎“曙光”》。
但是,还有一点不可忽视的问题,就是互联网新规叠加短期健康险规范的影响。
这一点从前期泰康在线三季度增速下滑,众安自9开始连续4个月负增长,也可窥见一二。
详见《2021三季度财险公司保险业务收入排名榜》
所以,对于依靠网销健康险的财险公司而言,2022年的挑战可能也不小!
# 2022年的保险业 #
会是难上加难么
综上所述,展望2022年,传统财险公司或可轻装上阵,寿险公司却是挑战依旧。
在这之中,尤其是头部寿险公司,如何转型,扭转新单持续负增长,是最难的一点。
所以,熬过疫情之下的2020年,却等来了更难的2021年,对于保险业而言,即将迎战的2022年,恐怕也是难上加难....
2022一季度上市险企保费排名榜:国寿第一、平安第二、人保第三!新单负增长叠加保单继续率下降,寿险业仍承压...
2022年一季度
上市险企保费排名榜
注:除特殊标注外,本文均为累计保费数据。
第一名:中国人寿(集团)
3,422亿元
第二名:中国平安(集团)
2,465亿元
第三名:中国人保(集团)
2,324亿元
(跟小编一起看看吧)
1
中国人寿继续蝉联第一
两巨头增速低迷,跑输行业
谁能扭转新单负增长颓势?
1. 中国人寿:在一季度,连续五年规模第一!年末尚未可知~
首先,从保险两巨头,国寿和平安的保费规模看,在2022年一季度,国寿集团以3422亿的保费收入,领先平安近957亿,连续6年稳居规模第一宝座。
不过,从全年保费的角度看,自2017年至2021年,仍旧是平安集团领先。
至于,为何在一季度和全年,二者的规模排名会呈现如此反差,主要源于两方面因素。
一是,从保费进度看,国寿的“开门红”色彩仍旧浓厚,一季度保费收入占全年的近半数,而平安仅为32%。
二是,从保费增速看,这两年凭借开门期间的突出表现,中国人寿的一季度保费增速都是遥遥领先平安的。
所以,在一季度的时候,仍旧是国寿规模领先,且在2020年和2021年,其领先优势还进一步增大。
2. 保险两巨头增速皆疲软,都是寿险惹的祸...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一季度,国寿的领先优势减弱,与平安的保费差距从去年的1038亿,缩减到957亿。
这背后主要是,受两者的保费增速走势“逆转”影响!
从上图可以看到,在2019年至2021年的一季度,国寿集团的保费增速都是持续领先平安的。
然而,今年国寿一季度保费负增长1.54%,而平安则是正增长1.1%。
不过,纵使如此,二者之间保费差距减少的也并不大,因为,相对其他上市险企,甚至行业增速而言,发展仍旧属于较为低迷的。
其实,对于两大保险巨头的今年保费增速疲软,可能很多保险人,并不觉得意外。
毕竟,两家公司的寿险业务板块占比高,可寿险业发展低迷,代理人缩水的大环境没有改变。
作为个代业务为主的中国人寿和平安寿险,受到的影响自然*,一季度保费均负增长,详见后文。
3. 展望2022年,扭转新单负增长,是决胜关键!
再加上,中国人寿和平安寿险,都刚经历*调整不久,比如,受原董事长被调查影响,国寿集团新任董事长白涛,年初才刚刚就任。
一般来讲,在领导换人之后,险企势必有一段过渡期,在这期间保费增速或有所放缓。毕竟,公司战略的调整和业务政策方向的变化,很难在短期内见效。
所以,展望2022年全年,平安和国寿的规模第一之争,仍旧变数较多,恐难预测。
不过,想要占据规模第一的宝座,核心仍旧在寿险业务,更细的去说,就是如何解决新单负增长的问题。
以平安的寿险业务为例,从去年二季度至今年一季度,连续四个季度的个险新业务都是负增长,受此影响续期业务增长也低。
从这个角度看,巨头之争就看谁能率先将寿险改革落地,打响正增长这场仗了。
2
上市险企走势分化
财险业务优势,是跑赢市场关键
1. 上市险企增速两级分化:半数险企跑输市场!
上周,银保监会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初步统计,一季度保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1.8万亿元,同比增长4.4%。
然而,从上市险企的保费增速看,8家险企的累计保费增速仅为3.9%,从去年至今,连续两年跑输市场。
上市险企增速低迷的背后,如平安和国寿一样,还是主要受寿险业务拖累。
而且,近半数上市险企的增速,都低于行业,如上图所示,可以说是两级分化突出。
2. 财险是行业增长的核心动力,也是跑赢市场的关键!
其实,在去年做行业年末分析时,我们就曾说过,展望2022年,传统财险公司或可轻装上阵,寿险公司却是挑战依旧。
从上图不难看出,增速跑赢市场的人保和太保,其财险业务都是贡献*的。
所以,上市险企走势的分化,主要是受公司财、寿业务板块占比和增速影响。
简单的说,财险版块业务占比相对高,且增速高的公司,大多能跑赢市场!
这也是为何,从股价角度看,人保财险和人保集团,在港股上市险企中,涨幅*的核心原因。
3
寿险业务“压力尤在”
新单负增长的连锁反应
1. 上市险企寿险业务:整体增速提升,但压力尤在!
在行业淡化“开门红”的环境下,今年开年1月寿险的增速本就不理想,上市险企甚至是负增长-0.1%。
不过,好在相比1月,1季度上市险企的寿险业务增速,已经提升至1%。
但是,具体去看,高增长的险企增速已经开始下滑,比如,国华、平安健康、人保寿险等,如上图所示。
而且,从一季度末上市险企的寿险业务看,除人保和国华增速较高,均实现双位数增长外,其他公司增速都低于5%。
尤其是,国寿和平安两家寿险巨头公司,全部都是负增长的,幅度在2.5%左右。
从这个角度看,寿险业的保费增长压力尤在!
2. 新单负增长,保单继续率下降,连锁反应之下行业承压!
上市险企想要扭转这一态势,就更为不容易。
一方面,去年受代理人缩水影响,行业代理人同比减少近201万人,其中,中国人寿、平安寿险、新华保险、太保寿险和人保寿险,5家公司的代理人就减少了166万。
受此影响,国寿、平安、太保,三家公司的新单保费都是负增长,新华和人保增长也仅为0.5%左右。
另一方面,保单继续率和退保率等指标也出现恶化,以继续率为例,除平安基本持平外(前年下降),其他公司都是明显下降。
再加上,新单保费负增长本就会对续期业务造成影响,综合去看,寿险业在个代转型、业务品质提升等多方面,仍承受较大压力。
这些,都是寿险业发展承压的核心因素。
4
财险业务“全线飘红”
除太平财险外,增速均超10%
说明:太保保费包括安信农业。
1. 车险综改后,“老三家”优势越发突出,持续跑赢市场!
去年,“13精”就曾在《车险综改“下半场”风向突变》一文中,提到随着车险综改进入下半场,老三家保费增长提速,与中小险企的攻守逆转会更加凸显!
从今年一季度的数据看,人保和平安的车险保费增速均超10%,与媒体透露的行业车险增速9.5%相比,都是领先1个百分点左右。
照此推算,除人保和平安外,其他险企的车险增速仅为8%,是跑输市场的...
再加上,据其他媒体透露,一季度太保财险的车险增速,更是超11%。考虑这一因素,其他公司的增速就会更低。
所以,最早抓住改革机遇的,还是老牌财险公司,老三家首当其中。
此外,从人保和平安两家公司,车险业务在公司所占的份额看,发展还是有些许差异,人保的财险占比已经降至4成,平安则还是车险为主占比超6成。
2. 人保财险发展均衡,平安靠车险和意健险!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综改后车险恢复正常增长,只是财险业增速提升的关键之一。另一关键因素,则是非车险的发展机遇!
在当前财险业向非车转型的当下,各家公司也都在不同非车业务的险种上寻求突破,比如,有抓农险业务的,有重抓保证险业务的。
以人保财险和平安财险为例,两家公司的高增长背后,非车险和意健险也功不可没。
不过,人保是非车和意健险齐开花,增速全超10%,车险、非车险、意健险三个版块,发展较为均衡。
平安则是单靠车险和意健险,其中38%超高速增长的意健险,为公司贡献3%的增长。
相比之下,对于车险改革后,没能抓住机遇的中小险企而言,似乎需要考虑下差异化的发展战略,在非车险上找找机会。
说明:
无特殊说明,本文所指保费均为累计原保险保费收入;本文所指上市公司包括控股公司为上市公司的保险公司
国寿集团的保费,包含中国人寿和国寿财产,国寿财为测算值~
风险提示:
本文所提到的观点仅代表个人的意见,所涉及标的不作推荐,据此买卖,风险自负。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保险业排名》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保险业排名、上海到南昌动车相关的体育资讯请继续关注本站,是给小编*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