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非常惋惜,因为这些失误本不该出现的,如果没有这些失误,中国男排不会输这么惨。
因为JB说对吴胜雅只有姐姐的感觉,所以对她感觉到很抱歉,因为一开始他们是一对,而且吴胜雅之后选择的时候也一直选JB的,亲可以去看视频,中字都齐了的现在。^ ^
吴胜(1910-1936),原名吴如升,福建省永定县湖雷乡人。1925年参加革命,担任阮山的交通员,1928年6月参加永定暴动,1929年5月任县赤卫大队班长、排长。1930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5月随所在的赤卫三团编入红12军,任101团4连连长。1931年入红军彭杨军校学习,毕业后任福建军区汀连独立营营长。1933年,独立营与新泉、池溪等地方武装扩编为红九团,任团长。第五次反“围剿”期间率红九团配合东方军参加朋口战斗。主力红军长征后,率红九团留在苏区坚持斗争,任闽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第二分区司令员兼红九团团长。1935年11月,在永定湖雷遭敌伏击,突围中受重伤被捕。1936年1月20日在龙岩英勇就义,时年27岁。
1、草船借箭:
东吴大都督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学,就想了一个办法为难他,“请诸葛亮在3日内造出十万支箭”。立了军令状,如果三日后没有交出箭,愿意接受军法处置。
鲁肃被派去查看诸葛亮的造箭情况,诸葛亮向鲁肃求救,借其20条船,每条船上配30名士兵,然后扎十几个稻草人,分别放在船的两边,用青色布幔盖上。
鲁肃私自调拨了20条船,按照诸葛亮说的布置好,第三天晚上,诸葛亮请鲁肃一起去取箭。究竟怎么获得十万支箭呢。江面起了大雾,二十条船长索相连,向曹操营地驶去,士兵们擂鼓呐喊。曹操听到呐喊声,因江面起雾怕有埋伏,曹操只命人调派弓箭手,在营内射箭。
万箭齐发,全部射在草人身上和青布幔上。天亮了,稻草人身上已经插满了箭。士兵们高喊,谢曹丞相送箭。曹操知道自己受骗,但也追赶不上了。二十艘船一共有十万多支箭,鲁肃将借箭的过程告诉周瑜,周瑜长叹:诸葛亮神机妙算,我比不上他啊。这就是*的草船借箭的故事。
2、空城计:
公元228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当时,刘备已死多年,蜀魏一直相安无事,魏军早已松懈了警戒。出征前,诸葛亮还用离间计,让司马懿被贬为庶民。所以在北伐伊始,蜀军所向披靡。此时的魏国乱做一团,魏君曹睿倒是很冷静,先是让曹真迎敌,结果中计大败,后又命大将张郃出战迎敌。
诸葛亮为了给自己找个战略据点,却放着魏征等一众将领不用,单凭个人喜好让马谡率兵夺取战略重镇街亭。当只会纸上谈兵的马谡遇上身经百战的张郃的,很快便丢了街亭败逃而去。马谡这一败让诸葛亮没有了战略据点,而曹睿此时已重新重用司马懿。
司马懿随即带兵进攻诸葛亮所在地西城。此时诸葛亮身边精锐尽派遣在外,满城只有老弱病残几千人,压根不是魏军的对手。无奈之下,诸葛亮兵行险着,带着两个书童登上城楼焚香抚琴,同时安排人将城门大开,并让人在门前悠闲扫地。
司马懿到此后见诸葛亮气淡神闲,扫地者旁若无人,疑似有诈便让大军撤退。离开数十里后又觉得里面有诈,便急忙返回,此时赵云援兵已至,司马懿无奈放弃进攻。
3、白帝城托孤:
荆州被吴国攻占,关羽兵败被俘,不降,被杀。刘备闻后尽起全国大兵去讨伐吴国,为关羽报仇,但被吴火烧联营,大败后兵败退到白帝城,一病不起,刘备对诸葛亮说:“如果你看阿斗是个当皇帝的料子,你就辅佐他,如果他不是个当皇帝的料子,你就把他废黜了,你自己当皇帝吧。”
诸葛亮一听立刻跪下说:我一定会全心全意辅佐刘禅的,绝不敢有一点自己当皇帝的意思。一定会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就是三国上白帝托孤的故事。
4、七擒孟获:
蜀丞相诸葛亮受昭烈帝刘备托孤遗诏,立志北伐,以重兴汉室。就在这时,蜀南方之南蛮又来犯蜀,诸葛亮当即点兵南征。到了南蛮之地,双方首战诸葛亮就大获全胜,擒住了南蛮的首领孟获。但孟获却不服气,其间诸葛亮采用马谡攻心的计策,七擒孟获,孔明都放了他。
孟获起誓:以后将决不再谋反。孔明见他已心悦诚服,觉得可以利用,于是便委派他掌管南蛮之地,孟获等听后不禁深受感动。从此孔明便不再为南蛮担心而专心对付魏国去了。
5、火烧连营:
刘备为报吴夺荆州、关羽被杀之仇,率大军攻吴。吴将陆逊为避其锋,坚守不战,双方成对峙之势。蜀军远征,补给困难,又不能速战速决,加上入夏以后天气炎热,以致锐气渐失,士气低落。刘备为舒缓军士酷热之苦,命蜀军在山林中安营扎寨以避暑热。
陆逊看准时机,命士兵每人带一把茅草,到达蜀军营垒时边放火边猛攻。蜀军营寨的木栅和周围的林木为易燃之物,火势迅速在各营漫延。蜀军大乱,被吴军连破四十余营。陆逊火烧连营的成功,决定了猇亭之战蜀败吴胜的结果。
《赤壁》是唐代杜牧的一首七言绝句。
赤壁
杜牧 〔唐代〕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赤壁的泥沙中,埋着一枚未锈尽的断戟。自己磨洗后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留之物。
倘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注释
折戟:折断的戟。戟,古代兵器。
销:销蚀。
将:拿,取。
磨洗:磨光洗净。
认前朝:认出戟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
东风:指三国时期的一个战役──火烧赤壁。
周郎:指周瑜,字公瑾,年轻时即有才名,人呼周郎。后任吴军大都督,曾参与赤壁之战并为此战役中的主要人物。
铜雀:即铜雀台,曹操在今河北省临漳县建造的一座楼台,楼顶里有大铜雀,台上住姬妾歌妓,是曹操暮年行乐处。
二乔:东吴乔公的两个女儿,一嫁前国主孙策(孙权兄),称大乔,一嫁军事统帅周瑜,称小乔,合称“二乔”。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诗人经过赤壁(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这个*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诗人观赏了古战场的遗物,又想到自己的遭遇,有感而发。
鉴赏
这是诗人凭吊赤壁古战场所写的咏史诗。它认为历史人物的成败荣辱具有某种偶然性。杜牧的这类绝句开宋人诗歌议论之风。“赤壁”,山名,在今湖北蒲圻西北,长江南岸,对岸为乌林,相传是孙权、刘备联军与曹操军队决战的地方。建安十三年(208)的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足而立的形势。周瑜统率吴军,作为主力,用火攻大败号称百万的曹操大军,一举成名,成为历史上的英雄人物。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这两句意为折断的战戟沉在泥沙中并未被销蚀,自己将它磨洗后认出是前朝遗物。在这里,这两句描写看似平淡实为不平。沙里沉埋着断戟,点出了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战戟折断沉沙却未被销蚀,暗含着岁月流逝而物是人非之感。正是由于发现了这一件沉埋江底六百多年,锈迹斑斑的“折戟”,使得诗人思绪万千,因此他要磨洗干净出来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赤壁之战遗留下来的兵器。这样前朝的遗物又进一步引发作者浮想联翩的思绪,为后文抒怀作了很好的铺垫。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小诗的后两句是说,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果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后两句是议论。在赤壁战役中,周瑜主要是用火战胜了数量上远远超过己方的敌人,而其能用火攻则是因为在决战的时刻,恰好刮起了强劲的东风,所以诗人评论这次战争失败的原因,只选择当时的胜利者——周郎和他倚以致胜的因素——东风来写,而且因为这次胜利的关键,最后不能不归到东风,所以又将东风放在更主要的地位上。但他并不从正面来描摹东风如何帮助周郎取得了胜利,却从反面落笔:假使这次东风不给周郎以方便,那么,胜败就要易位,历史形势将完全改观。因此,接着就写出假想中曹军胜利,孙、刘失败之后的局面。但又不直接铺叙政治军事情势的变迁,而只间接的描绘了两个东吴*美女的将要承受的命运。如果曹操成了胜利者,那么大乔和小乔就必然要被抢去,关在铜雀台上,以供他享受了(铜雀台在邺县,邺是曹操封魏王时魏国的都城,故地在今河北临漳西)。
诗中的大乔、二乔两位女子,并不是平常的人物,而是属于东吴统治阶级中*阶层的贵妇人。大乔是东吴前国主孙策的夫人,当时国主孙权的亲嫂,小乔则是正在带领东吴全部水陆兵马和曹操决一死战的军事统帅周瑜的夫人。她们虽与这次战役并无关系,但她们的身分和地位,代表着东吴作为一个独立政治实体的尊严。东吴不亡,她们决不可能归于曹操;连她们都受到凌辱,则东吴社稷和生灵的遭遇也就可想而知了。所以诗人用“铜雀春深锁二乔”这样一句诗来描写在“东风不与周郎便”的情况之下,曹操胜利后的骄恣和东吴失败后的屈辱,正是极其有力的反跌,不独以美人衬托英雄,与上句周郎互相辉映,显得更有情致而已。诗的创作必须用形象思维,而形象性的语言则是形象思维的直接现实。用形象思维观察生活,别出心裁地反映生活,乃是诗的生命。杜牧在此诗里,通过“铜雀春深”这一富于形象性的诗句,即小见大,这正是他在艺术处理上独特的成功之处。另外,此诗过分强调东风的作用,又不从正面歌颂周瑜的胜利,却从反面假想其失败。杜牧通晓政治军事,对当时中央与藩镇、汉族与吐蕃的斗争形势,有相当清楚的了解,并曾经向朝廷提出过一些有益的建议。如果说,孟轲在战国时代就已经知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原则,而杜牧却还把周瑜在赤壁战役中的巨大胜利,完全归之于偶然的东风,这是很难想象的。他之所以这样地写,恐怕用意还在于自负知兵,借史事以吐其胸中抑郁不平之气。其中也暗含有阮籍登广武战场时所发出的“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那种慨叹在内,不过出语非常隐约,不容易看出。
作品背景
杜牧本人有经邦济世之才,通晓政治军事,对历史时事是非常熟悉的。众所周知,赤壁之战吴胜曹败,可此处作者进行了逆向思维大胆地设想,提出了一个与历史事实相反的假设。假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的话,那结果会如何呢?诗人并未直言战争的结局。而是说“铜雀春深锁二乔”,铜雀台乃曹操骄奢淫乐之所,蓄姬妾歌姬其中。这里的铜雀台,让人不禁联想到曹操风流的一面,又言“春深”更加深了风流韵味,最后再用一个“锁”字,进一步突显其金屋藏娇之意。把硝烟弥漫的战争胜负写得如此蕴藉,实在令人佩服。
作者简介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吴晟,本名吴胜雄,1944年生,台湾彰化县人.1971年屏东农专畜牧科毕业,随即返乡担任溪洲国中生物教师.教职之馀为自耕农,亲身从事农田工作,并致力诗和散文的创作.1980年曾应美国爱荷华大学国际作家工作坊,为访问作家.2000年2月从学校退休,专事耕读.目前为台中县静宜大学兼任讲师,讲授台湾文学课程.
作品风格
他的作品里, 有著对大地乡土的认同,是以精神的关怀,和身体力行,双重投入,笔触坚实而富於感情,以大自然和现实社会为文学的依归,真挚动人
.
吴晟的所谓的乡土诗,并非仅限於用乡土语言表现情感,更重要的是,他用乡土情感来描绘乡民的生态,为周遭人群发言.其诗作,处处可见源於对乡土,对生命真摰的爱;不是即兴式的随即忘却的感触,也非技巧与主义派别等格局下的表现,而是蕴酿了再蕴酿的深情流露,诗作中蕴藏的炽热情感.
成就
他最为人称颂的文学成就,是在一九七0年代,返乡任教后二年,开始写作农民文学与乡土诗.诗心的关照,吻住了泥土.近百首描写台湾农民生活.探讨农民命运,以及关怀台湾社会变迁的精彩诗篇,量多质佳.也是吴晟诗歌的成熟期. 一九八0年又以诗人身份应邀赴美,参加爱荷华大学(Iowa)国际作家工作坊,为访问作家,为期九个月,文学视野愈发广阔
.
作品介绍—《飘摇里》
在吴晟诗作《飘摇里》——辑七〈浮木集〉八首诗作,是吴晟个人深度的内省,有著无尽的凄凉,旁徨,疑忧.不能确定的命运,不可卜测的前途,使诗人对自己怀疑,思索,或者是时代的风雨飘摇,更加深了诗人的消沉凄凉的感叹.吴晟的浮木集,弥漫著某种忧悒,乏力感甚至卑屈感,若「浮木」一般无依,一般失去前去指向的荒凉.
心得
做完这次作业,我觉得人活在天地之间,与万物相依并存,尤其农人,每天与土地为伍,耕作田园,养牧禽畜,所接触到的都是大自然的山川鸟兽花木,四时的风雨,山河的草木,田野的作物,乡间农人生活的情况及人生价值观.我们要从田园生活,乡土的精神,泥土的踏实,农民的纯朴勤恳,认命受命的心境人格,来阅读吴晟的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