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2、哈尔滨西站在哪
19号线(中间4站)——2022.07.30
北京地铁2022年的第一次“开通”,虽然没有增加里程,但一下子把4个中途站补上,19号线一期从此没有暂缓开通啦!
19号线这次开通的四个中途站,换乘站与普通站刚好各两个。
其中,平安里可换乘4/6号线,景风门可换乘14号线。
同时,北太平庄未来也能连接12号线,太平桥与1/2号线的复兴门也仅有≈500m的距离,与牛街(接近与7号线广安门内站)一起采用虚拟换乘了!
未来,19号线南北两端都将延伸,到时也许就能发挥这条“8A快线”的更多作用啦!
(图源:尧丸君)
北京地铁19号线是一条穿越中心城西部的大运量南北向大站快线,贯穿草桥交通枢纽及金融街、牡丹园等商业核心区,首通于2021年12月31日。
(图源:CR400AF-2187)
哈尔滨西站,简称哈西站、哈西客站,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距道里区中心5千米,距南岗区中心5千米,东北距哈尔滨站8千米,西偏南距哈尔滨太平国际机场28千米。哈尔滨西站隶属于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有限公司,下辖双城北集控站,为特等站。
哈尔滨西站于2009年7月5日开工建设,2011年8月29日正式落成 ,2012年12月1日正式投入运营 。2014年10月9日,哈尔滨西站普速场正式开通运营,2017年1月3日,哈尔滨西站北广场正式投入使用 。
哈尔滨西站是黑龙江省境内第一座高铁站,是世界高寒铁路温差*高铁站。
哈尔滨西站立面设计通过富于节奏和变化的竖向划分表现出变化的韵律感,两侧柱廊式的粗壮石材柱列表现出强烈的力量感,并衬托出中部入口拱形空间细密石材细柱的优雅与细腻。立面设计表现出整体的力量和丰富的变化,通过比例的控制以及细节的设计使建筑带有浓郁的俄罗斯韵味,同时又能够表现出现代交通建筑简洁端庄、大气明快的特点。柔美的曲线屋顶轮廓结合厚重的垂直墙身结构形成建筑刚柔相济的整体基调。屋顶轮廓线取自哈尔滨老站的曲线原形,体现出文脉的延续和新与旧文化传承。
哈尔滨西站,顶部呈拱形,属于欧式建筑风格,站房由4个层级构成。在色彩和材质上,砖红色的外立面色彩选择给人以温暖、安全的感觉,同时红色在冰城哈尔滨的素白世界中将显得格外突出和亲切。
当新时代火车站逐渐成为新的城市发展的标志性建筑,并且具有城市、建筑一体化特征时,我们更愿意把城市比作一个“家”,铁路客运站房就成为进出城市的转换空间,公共空间就是这个家的“客厅”。哈尔滨西站的设计中便围绕这一主题展开。
站房主体建筑设计:温暖的城市客厅。
哈尔滨西站设有高速、普速2个站场和1个动车所,站房综合楼分上下五层,由18座站台、22条铁路到发线、高架候车室,以及公交枢纽站、地铁车站、出租车站等组成。
截止到2014年7月,哈尔滨西站站房总建筑面积约7万平方米,东西横距888米,南北纵距540米。
哈尔滨西站内部
哈尔滨西站内部
哈尔滨西站内部
哈尔滨西站内部
哈尔滨西站站内分高速场和普速场两部分。
哈尔滨西站站台
(欢迎关注和转发,以签约骑士快版权,侵权者必究。)
8月8日上午,一名老人在北京地铁6号线黄渠站附近倒地,呼吸骤停。路过的北京朝阳医院90后护士李沫对老人进行了心肺复苏。最终,恢复自主呼吸的老人被送上救护车。
“对我们就是很平常的一件事,医院里每时每刻都有可能发生,有急救常识的普通人这个时候也会冲上去。”李沫回忆,现场还有两名女孩参与了心肺复苏,从附近地铁站借来的AED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下班途中抢救昏倒老人
新京报:8月8日上午,你在地铁站附近救了一名老人,当时现场是什么情况?
李沫:8月8日上午9点多,我从医院下夜班,骑车回家路过黄渠地铁站,看到好多人聚在一起。原本以为是发生冲突了,瞥了一眼发现一个人倒地上、旁边有人在做心外按压,就赶紧停车冲了过去。当时我的胸牌就在身上,我对那个姑娘说,我是朝阳医院的护士,需要我替换您吗?她说需要需要,你来吧。我就赶紧接替她继续做心肺复苏。
接替的时候,我迅速判断了一下,老人的颈动脉搏动消失,当时也没有自主呼吸和意识。后来听一起救援的姑娘说,她亲眼目睹老人倒地,帮忙移到了路边。但我们都不知道老人的具体情况,包括他的基础病等。
新京报:救助过程是怎样的?
李沫:我对老人持续进行心肺复苏,中途有人从地铁站拿来了AED,我们给老人做了除颤后就继续按压。不记得按压了多久,老人突然一个大喘气,我摸了一下他的颈动脉,这会儿就有了搏动,自主呼吸也恢复了。
恢复呼吸心跳之后,他的情况是张口喘气明显,睁大眼睛、但是没有意识,小便失禁。120到达后,急救医生检查了他的瞳孔情况,用了药,医生说心肺复苏是倒地后最重要的事情,我们在黄金时期的急救能够防止老人的脑部因缺氧出现不可逆的损伤。
新京报:后来联系上老人的家属了吗?
李沫:当时,老人的周围没有任何家属,他拎着的兜子里放着手机,不能面部识别,只能用指纹或图案解锁,我们挨个试了他的手指都打不开。现场的民警比较有经验,在老人的包里找到了两个快递单,拨通了上面的电话,找到了家属。
AED发挥重要作用,急救知识仍待普及
新京报:回想抢救过程,有什么印象比较深的事?
李沫:冲上去的时候,我没想什么,结束后还是有点后怕。平时在医院抢救是很多医生护士一起上,也有很多仪器和药物,在外面就是我和两个普通市民帮忙,病人突然倒地,我对他的既往病史很不了解,但也顾不上这些。
我去之前有两个女孩在现场帮忙,她们不像我在医院经常做抢救,但能上前救人非常勇敢,做得也很棒,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老人也很幸运,倒地的位置离地铁站很近,因此我们能借到AED,这在抢救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不过,公众的急救知识还是需要进一步普及。在抢救过程中,一开始周围人帮着给老人贴AED的金属片,但位置不是特别对,重新调整了一次;他们对AED也不熟悉,快启动的时候还有人摁着老人的手,AED除颤时旁人是不能接触患者的,当时我有点急了,让他们赶紧松开。
另外一个事情是,在抢救期间,一起救援的姑娘喊过“打120”,现场不少人拍照录像,但最后好像是警察打的120。
这种情况在教科书上也提到过,很多人在现场的时候,大家都觉得别人会打,结果谁都没打。对于施救者来说,*直接明确一个人来下达指令;对于围观者,一定要有及时呼叫120的意识,*主动举手说我来打。这个时候,救人是最重要的。
新京报:作为一个医务人员,你自己怎么看待这次救援经历?
李沫:同事知道后都说我很勇敢,叫我“小英雄”,但其实这种事情在医院每时每刻都有可能发生,对我们就是很平常的一件事,换了任何一个同事看见了都会冲上去,也会比我做得更好。
新京报
编辑 白爽 校对 吴兴发
地铁16号线示意图
地铁昌平线南延一期示意图
年底新增22.4公里线路
按照建设计划,今年将实现昌平线南延一期(清河-学院桥)、16号线(玉渊潭东门-榆树庄)等条(段)、共22.4公里线路年底开通试运营。
昌平线南延一期(清河-学院桥),线路北起清河站、南至学院桥站,全长8.2公里,全部位于海淀区,均为地下线,全线沿京新高速、小营西路、八达岭高速、学清路、学院路敷设,设站5座,建成开通后可与京张高铁、13号线、15号线实现换乘,进一步扩大昌平线服务范围,加密中心城区线网,方便沿线居民出行。
16号线(玉渊潭东门-榆树庄),线路北起玉渊潭东门站、南至榆树庄站,全长14.2公里,设站10座。线路服务于丽泽金融商务区、北京丰台站、丰台科技园等重要城市功能区,建成开通后将进一步发挥16号线南北向重要干线作用,推动和促进北京南北城区的发展,有效缓解中心城交通压力,改善周边地区居民出行结构,加快完善轨道交通线网,优化城市功能。
3号线一期等9条线路在建
按照建设计划,今年还将启动6号线南延、M101线等2条(段)线路共21.1公里前期工作,确保6号线南延、M101线年内开工建设。
2022年,北京还将全面推进昌平线南延一期、16号线、3号线一期、12号线、17号线、28号线、平谷线、新机场线北延、13号线扩能提升工程等 9 条(段)、235.6公里线路建设工作。目前,在建线路均按工程计划稳步推进。
这些线路将进一步优化城市交通结构,完善北京轨道交通线网,缓解中心城交通压力,同时加强轨道交通对城市副中心、京冀两地的衔接、覆盖,构建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提高整体线网运行效率,改善居民出行条件。
今年更注重“站城融合”
市重大项目办相关负责人介绍,按照《2022年北京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计划》,今年轨道交通建设将深入落实新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按照总规描绘的蓝图谋一域、落实点。
北京轨道交通建设将更加注重“站城融合”,让轨道交通出入口更好地融入周边建筑、街区,增强轨道交通服务的便捷度和公共交通出行的吸引力。积极推进“四网融合”,实现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区域快线与城市轨道交通在重要枢纽节点的同站换乘,形成京津冀互联互通,中心城区与新城轨道交通高质量网络化运营新模式。
为了响应群众诉求,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出行问题,今年还将实现19号线北太平庄站、平安里站、太平桥站、景风门站等4座车站及6号线苹果园站A口、8号线天桥站B口、16号线农大南路站A口、17号线十里河站K口等4个出入口开通投用。
随着4座车站、4个出入口的投运,将进一步完善功能提升运营品质,提升轨道交通服务群众的幸福感、满意度,确保为民办实事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北京日报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北京地铁6号线路图》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北京地铁6号线路图、哈尔滨西站在哪相关的体育资讯闻请继续关注本站,是给小编*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