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巴西世界杯开始采用“鹰眼”技术,足球领域称之为“门线技术”。
这项技术也应用于2018俄罗斯世界杯的球场。门线技术就是在门线后和禁区内布置会由电流产生磁场的细线缆,在比赛用球内植入感应芯片,加之每个球门安装7台高速摄像机多角度“取证”,在球完全越过球门线时会向主裁判佩戴的智能手表发送信号,如果确定球过了门线,手表上就会显示“goal(进球)”。因此理论上不会再出现球队成员抱撼终生的争议进球了。
球场上的主裁判依然掌握着生杀大权,经验丰富的裁判通常也能做出准确的判断,他们的地位和价值依然是不能被取代的。
VAR的意思:
VAR一般来说有两层含义,一是单指视频助理裁判员,是协助主裁判判罚的比赛官员,这是狭义的定义。广义的定义是不仅包括视频助理裁判,也包括配套设备、流程、规范在内一整套辅助裁判系统。总的来说,就是利用高科技来追求完美比赛的手段。VAR确实提高了裁判判罚的准确性,但争议依旧是存在的。
首先VAR的使用无疑会打乱比赛节奏,看似虚无缥缈的节奏对运动员而言却是必争之处,双方在场上都会努力将对手带入自己的节奏中去。再者,目前VAR技术的使用权和判断权仍掌握在裁判手中,因此裁判使用VAR是否合理、是否及时也成了人们赛后讨论的焦点。
VAR的使用,让世界杯变得更好还是更糟
俄罗斯世界杯的大幕已经落下,作为本届世界杯的新元素,有人认为VAR的出现减少错判漏判,让比赛更加公平公正;也有人认为它的应用不够成熟,影响了裁判权威又打乱了比赛节奏。无论如何,关于这项技术的争议还将继续。
俄罗斯世界杯烽烟散去,留下的是列位看官的回忆与唏嘘。科技的飞速发展潜移默化中助推了近两届世界杯的改变,继2014世界杯首次引入门线技术之后,本届赛事则是全新推出的视频助理裁判(VAR)技术首次在世界杯赛场亮相。
它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足球比赛,减少错漏判的发生;但由于问世时间并不长,在某些场合的应用中也暴露出不够成熟的弊病。这是一个见仁见智、可以伴随其发展长时间讨论的话题。
国际足联公布的数据显示,VAR整体呈现出了相当积极的一面,减少错漏判即是一大明证。VAR在整届赛事被使用超过440次,由裁判员到场边回看录像的次数则为20次,其中绝大多数在回看后做出了改判的决定,整体判罚准确率由回看前的95%提升到了99.3%。含进球在内,VAR场均要进行约7次分析,有效地提升了裁判判罚的精准度。
VAR改变世界杯的另一个显著特征就是点球数量的增加。全部64场比赛中,裁判共判罚29粒点球,在小组赛末轮就打破了此前20届的更高值(18个)。这29粒点球有22粒打进,其中裁判通过回看判罚的点球数量为10个。本届世界杯,定位球破门的数量超过了场均一个,达到历史更高值,它们与VAR的投入使用都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除此之外,VAR的问世使得场上队员在禁区内做防守动作乃至无球状态下的“暗算”时很难再抱有侥幸心理。本届世界杯每块场地都拥有37个电视转播机位,这意味着部分队员耍小聪明就算一时逃脱了当值裁判组的法眼,也难逃摄像机镜头的捕捉与VAR的火眼金睛。对于视线有限的裁判员来说,这一特点有助于其更好地控制住场面,也会让球员在处理球、做动作时更加谨小慎微。
回顾本届世界杯的VAR使用,可以发现它的频率呈现出小组赛密集、淘汰赛屈指可数的特点。在一场定生死的淘汰赛中,尽管身体对抗更加激烈、攻防转换可能招招致命,但各位当值主裁还是较好地控制住了场面。
在越位判罚这一边裁的重大课题上,VAR也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扼杀了好球提前被吹的可能性。总体看来,VAR的横空出世符合国际足球理事会对比赛判罚更精细的要求,在现代足球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助推作用。
早在淘汰赛开打前,国际足联裁判委员会主席科里纳就曾表示:VAR在本届世界杯上的使用“接近完美”。显然,“接近完美”并不意味着毫无瑕疵,那剩余的0.7%往往会在比赛中制造极大争议。在淘汰赛大部分判罚的风平浪静后,决赛上半场VAR被推向了风口浪尖。
第34分钟,主裁判皮塔纳在回看录像后认定佩里西奇犯规确凿无误,判给法国队一粒点球,然而舆论对这一判罚各执一词,关于佩里西奇是否达到被处以极刑标准的口水战至今仍轰轰烈烈。而该场比赛法国队首开纪录的任意球制造过程中,舆论又纷纷指责裁判未及时借助VAR。
事实上,格列兹曼是否假摔不在VAR职权范围内。VAR的使用有严格的规定,只有当裁判员出现明显错误或视线外、且可能牵涉到进球、点球判罚或直接红牌的严重失察情况下,视频助理裁判才可以介入,这也能尊重主裁判的权威。
误判永远不该是足球场上的一部分,但争议会永远存在下去。足球竞赛规则中有不少条款中会出现“裁判员认为”的字眼,这意味着足球比赛中“可判可不判”的情形在所难免。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旁观者站在迥异的立场产生分歧再正常不过。无论是否借助VAR,判罚的最终决定者永远是主裁判,视频助理裁判无权做出任何判罚,只会在某些判罚的过程中为主裁提供参考意见。
“灰色地带”永远不会在绿茵场上消失,这对主裁判的业务能力提出了高要求:他们要做的不是简单机械地执行规则,而是审时度势,综合考量时间节点、场上形势、双方心态等,并用合理的解释、恰当的肢体语言以艺术的方式作出最后定夺。
除去关键判罚的争议外,VAR在部分细节上存在不少可以改进空间。它的存在可能会使部分裁判在吹罚时犹豫,想求助新技术却减少了黑衣法官该有的自信与气质;球员和教练也会因为点球数量的增加,重新审视防守动作尺度该如何控制。
在对比赛流畅性的影响这一方面,VAR相比刚推出时已有不小的进步,但仍有上升的余地。此外,强如VAR也不可能完全消除场上争议,裁判员如何在恰当的时刻选择观看录像回放、避免遭到关于“偏向强队”的指责,同样是值得好好研究的课题。
VAR绝不是历史的倒车,门线冤案与上帝之手从不该改变比赛进程。正如任何新生事物一样,这项技术的日臻完善需要一个过程,绝非一蹴而就之功。它仍需历经岁月的磨砺与不断的自我修正,但前景无疑是光明的,理由很简单:其初衷是为了更好地服务足球比赛,让足球变得更美好。
很多球迷也许都记得在2010年的世界杯上,八分之一决赛德国打英格兰,开赛后德国队2比0领先,随后英格兰刚刚扳回1球,比分是1比2。一分钟后兰帕德在禁区前右侧吊门,求整体越过了门线,兰帕德也开始庆祝,不过当值主裁判乌拉圭人拉里昂达没有判进球有效。这也是近期内世界杯中门线冤案毕竟有名的一次了!然而在本届比赛中,世界杯首次引入了视频助理裁判也就是VAR,在比赛进行到了第11分钟的时候,俄罗斯通过头球攻进一球,而在这个进球之后,可以明显感觉到裁判与视频助理裁判有一个沟通,不过由于这个进球非常干净,所以并没有出现VAR工作室的画面!但是这一刻也是世界杯历史上首次使用VAR!而从这一时刻开始,世界杯也再也不会出现门线悬案!

其实对于VAR而言,中国的球迷可以说是非常熟悉了,毕竟在这个赛季中超已经开始使用VAR,不过在中超联赛中对于VAR还是具有非常大的争议,特别是这使得比赛失去了连贯性,经常可以出现主裁判与视频助理裁判长时间沟通的情况,甚至出现过每次进球都使用VAR的情况!在宣布本届世界杯将会使用VAR之后,也引起了很多球迷的质疑,他们担心世界杯的比赛也会缺乏连贯性!不过从今天的比赛中可以看出,主裁判对于VAR的使用还是非常谨慎的!在之一个进球之后裁判在短时间内就确定了进球有效,而在随后的俄罗斯的一次进攻中,裁判也是使用VAR进行了越位的补判!但是在球迷看来却非常的连贯!

但是必须要指出的是,根据本届世界杯对于VAR的使用规则,国际足联是鼓励进攻的,特别是在越位方面在具有争议的情况下,助理裁判可以不用举旗,而是可以通过VAR来进行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