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音乐之父是格林卡。
格林卡是之一个将俄罗斯民族音乐文化与西方音乐文化交融而使之达到先进水平的作曲家,被视为“俄罗斯音乐之父”。他的音乐以爱国主义的内容和质朴的民族形式相结合而著称,在歌剧、管弦乐、歌曲等重要领域为俄罗斯的音乐创作开辟了新路。
扩展资料:
格林卡不仅是俄罗斯的乐坛巨擘,而且也是世界乐坛上不朽的音乐大师,之所以能有如此殊荣是因为他热爱人民,深刻理解人民性,尊奉人民性为自己的创作原则,格林卡认为人民性就是普希金所说的,反映人民的性格、世界观、思想方式以及他们的情感。
他自己曾说:“让我每时每刻都和人民在一起,我要和人民同甘苦,共欢乐。”又说:“人民创造音乐,而我们艺术家只是改编而已。”格林卡的这种思想集中体现在两部歌剧的主人公苏萨宁和鲁斯兰的英雄形象上。
他最著名的三部幻想曲《阿拉贡霍塔》、《马德里之夜》与《卡玛林斯卡亚》则是他后面那句话的体现,可以说是作曲家在民间歌曲的启迪下,谱写成的描绘民间习俗、反映其思想感情的代表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米哈伊尔·伊万诺维奇·格林卡
之一部分是安静的,像歌曲一样的;而第二部分,却非常戏剧化。
热情,内敛,温和是俄罗斯民族的小调风情,厚实,温暖,丰满是中提琴的艺术感染。
俄罗斯古典民族乐派创始人米哈伊尔·格林卡,他的创作涉及歌剧、管弦乐、室内乐和声乐浪漫曲。这首《d小调中提琴奏鸣曲》又称为《未完成奏鸣曲》,是格林卡早期创作的作品之一。
4级
米哈伊尔·伊万诺维奇·格林卡(MikhailGlinka 1804-1857)。俄罗斯作曲家,民族乐派。1804年生于斯摩棱斯克之诺沃巴斯科伊,出身于富裕地主家庭。在圣彼得堡受普通教育期间,于1817年师从约翰·菲尔德学钢琴,同时还学小提琴与和声。
米哈伊尔·伊万诺维奇·格林卡于1804年出生于一个庄园主家庭,童年时就对民间乐曲发生兴趣,从农奴乐师学习小提琴、钢琴,经常是农奴乐队音乐会的座上客,而且参加演奏小提琴、长笛等。1818~1822年,在圣彼得堡贵族寄宿学校学习期间受教于未来的十二月党人、诗人丘赫尔别凯,有进步思想的学者老师,如法学家库尼岑、历史学家阿尔谢尼耶夫、心理学家兼美术家加利奇,这些都是当时反对农奴制的著名人士,因此对少年格林卡的个性和世界观的形成产生了很大影响。格林卡的公民意识和热爱自由的思想日益成熟,圣彼得堡学业结束后不久,十二月党人于1825年12月起义失败,格林卡也由于与“叛乱者”有交往而被传讯。在圣彼得堡学习期间,那里的艺术氛围熏陶着青年格林卡,从而使其音乐天赋得到发挥。他经常涉足剧院,欣赏莫扎特、罗西尼和法国音乐学院教授凯鲁比尼等人的知名歌剧,跟贝姆学小提琴,向爱尔兰钢琴家菲尔德学钢琴。而德国钢琴家作曲家迈耶尔则是格林卡乐理学习的主要老师。
米哈伊尔·格林卡(MikhailGlinka 1804-1857)又译米哈伊尔·伊凡诺维奇·格林卡。俄罗斯作曲家,民族乐派。1804年生于斯摩棱斯克之诺沃巴斯科伊,出身于富裕地主家庭。在圣彼得堡受普通教育期间,于1817年师从约翰·菲尔德学钢琴,同时还学小提琴与和声。1833年赴维也纳与柏林,师从西格弗里德·德恩学作曲。返回圣彼得堡后,创作歌剧《为沙皇献身》,1836年首演获得成功。1837年被委派为帝国圣堂乐长。1842年第二部歌剧《鲁斯兰与柳德米拉》首演。1844年访问巴黎时与柏辽兹相识,后继续旅行至西班牙,那里的民间舞蹈节奏使他心醉神驰。1847年回国,之后又多次出国旅行。1857年,格林卡在柏林去世,享年53岁。
俄国音乐之父是米哈伊尔·伊万诺维奇·格林卡。
格林卡出生于一个富裕的家庭,从小就学习各种乐器以及声乐演唱,这都为他将来成为音乐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长大后的格林卡先是在交通部门任职,属于一份很不错的工作了,但是格林卡志不在此,他一心还是要创作音乐。
从1830年开始,格林卡开始游历欧洲各国,和各国的音乐家们交流音乐经验,并且从其它国家的音乐中汲取营养和素材,1834年春,格林卡回国后立即着手他之一部歌剧《伊凡·苏萨宁》的创作。
格林卡《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作品简介:
是格林卡最著名的一首管弦乐曲,作于1848年。采用俄罗斯民歌婚礼歌曲《从山后,从高高的山后》和舞蹈歌曲《卡玛林斯卡亚》的主题写成。
乐曲开始在一段简短的引子之后,之一主题由弦乐器齐奏奏出,然后是主题的三次变奏,随着合唱的进入,旋律的呈示和交织,描绘出一幅幅俄罗斯农村婚礼的生动画面。在一小段连接句后,急速、活跃而热烈的第二主题的进入,仿佛宣告婚礼仪式已经完成,喜宴正式开始。
第二主题运用装饰变奏、衬腔、音调的引伸发展和配器等作曲技法,使气氛越来越喧闹、幽默、热烈,当情绪达到更高峰时,整个乐队突然安静下来,只听到舞蹈歌曲主题的片断两次从远处传来。全曲在乐队猛然的一击后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