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成长经历
刘H,字兰洲,湖南岳阳人。少年时颇好经世之学,这是湘湖地区的良好传统,也是湖南人在近代崛起的主要原因之一。咸丰年间,太平军进军湘鄂时,秀才出身的他,为维护本阶级利益,在家乡倡办团练,处处抵抗,颇有斩获,得湖南巡抚骆秉章(按后任四川总督,歼石达开于大渡河)赏识,遂保荐县丞衔,自此踏上仕途。咸丰十年(1860),左宗棠奏调浙江巡抚,刘H自领一军先后参加了遂安、常山、衢县、余杭、安吉、孝丰等十余县城镇压太平军的战斗,他朴勇善战,治军严明,屡战屡捷。同治三年(1864)六月,与杨昌睿(按后继左宗棠任浙江巡抚)一起在金华孝丰、章村一带,夹击侍王李世贤之部,取得决定性胜利,从此浙境全平。刘H风光无限,赏戴花翎,保道员衔,实授署台州知府。左宗棠对他信任有加,曾上疏称:“共事多年,信心有素,于整军治民之事,必能补其缺漏,仰答恩知者也。”
太平天国
太平天国兴起时,清朝的八旗,绿营等正规军早已腐朽不堪,台州六邑士绅依靠地方团练自保自救收复故乡,有“忠义之乡”之誉。然这些地方团练良莠不齐,更有甚者一部分已蜕变为土匪强盗了,他们为害一方,怨声载道,地方官府却无力制裁。刘H下车伊始,即奉行乱世用重典策略,先暗中按籍排查,摸清匪徒行踪,然后突然在半夜亲率兵士,口衔铜钱,直捣匪巢,一网打尽,一时剧匪如徐大度、何寿凤、王克和、邱才青等均被消灭。后来,他与黄岩知县孙熹密谋,一举将奇田(按黄岩西部)匪徒数百人合围歼灭,肃清了台州土寇。之于旧传“可怜台州六邑血,染得鳌(音H)头一点红”之说,纯属反对派讥讽之语,但也表明了刘知府与土匪的拼命精神,正如民国《台州府志》卷九十八本传所论的:“H精明能干,勇于任事,虽间用权术,近于武健,然台当米糜烂之后,其再造之功为不可没。”另外,他修葺郡城,加厚加高府城,开浚东湖,城内置演武厅、大小校场、火药军械等局,建议督抚将黄岩总兵移驻海门,加强了台州海防,并派游击守备据势驻守,一时台州武备肃然。
离开人世
同治十一年(1872)9月,刘H迄归侍父,奉旨以道员开缺,加二品顶戴卸任。临行前,台州士绅依依不舍,特地为他树立去思碑,于府学宫建生祠,纪念他的《临海义学碑记》现移存郑广文纪念馆。光绪初年,他署甘肃兰州道员,六年(1880),在左宗棠麾下驻防张家口,次年入京朝觐光绪帝,授福建台湾兵备道兼提督学政。他的长处在治事,短处在做人。在台湾任上,他兴学校,招开垦,理冤狱,整顿盐、茶和煤矿、税务行业,颇有政声。光绪十年(1884),法国入侵台湾,刘H积极备战,坚守阵地。基隆沦陷后,全台震动,他言词急切为当权者所忌,终被罗织罪名,弹劾入狱。中法议和后被遣戍黑龙江。光绪十二年(1886)7月抵达戍所,12月随即病死。噩耗传来,台州士绅非常痛惜。当我们漫步在台州医院正门前的劳动路时,不要忘了自北向南曾有多个路名,如横街下、狮子桥、三台坊巷口、县西街、五道庙、元帝庙、马殿前。在民国则已全部称为刘H街,就是后人为了纪念有清240余年守台治绩最著的知府刘H。
清光绪十四年(1888)5月17日,台州大地乌云低垂,高山肃立,哀思象涌来的浪潮拍击着人们的心头。台属六邑(临海、黄岩、太平、天台、仙居、宁海)士绅聚集府城临海东湖,举行公祭前知府刘H仪式,各界所送祭文哀挽甚多。其中以著名经史学家、教育家、黄岩举人王蓖炝更具代表性:“有利必兴,有害必除,灵越山川齐整顿;无恶不惩,无善不显,明湖烟水永讴思。”进而他在《前台州知府刘公祠堂记》写道:“前明二百七十余年,守台者六十余人,治绩以谭襄敏公(按抗倭名将谭纶)为最;入国朝二百四十余年,守台者五六十人,以刘公治绩为最。”刘H究竟以何功绩独领240年 *** 呢?若问现今的本地人,几乎一脸茫然,毕竟是150年前的人事啊。即使喻长霖编纂的《台州府志》亦语焉不详。我感于乡贤方孝孺先生之言:“前人之弗传,后死者之责也。”略述刘知府其人其事,希冀对今人有所俾益。
个人成就 概况
刘H最值得后人称道的功绩,是大兴文教。当时台州兵燹之后,百废待兴,而立政之体,首重文教。他说:“欲图长治之策,则隆学校,兴礼让其要也。溯查卑郡自唐郑司户虔立教以来,宋朱文公行部于台,建里社设乡校……其间门庭邹鲁,雅颂同声……卑府缅想书冠,追维刑措,清源正本,教在所先。”自同治六年(1867)起,他在文教方面的几大措施有:
建书院
在府城临海,他筹款修复府学,县学,设立校士馆,修复正学、东湖二书院,又于北固山麓创建广文书院(按后扩建为三台书院,为台州中学前身);督促临海县新建了东山书院(海门)、印山书院(海门)、旦华书院(杜桥)、尊儒书院(小芝)、椒江书院(葭),重建了鹤峤书院(桃渚),扩建南屏书院(涌泉),增拨宾贤书院(大汾)经费。在黄岩,修复其学宫,新建原道书院(院桥),金清书院(金清)、南渠书院(宁溪)、灵石书院(头陀)、西华书院(乌岩),修建了樊川书院(城南)、九峰书院(城东),改萃华书院为清献书院(城内)、东山书院为东瓯书院(洪家);重修祀贤书院(洪家)。在太平县(按今温岭市)新建了凤山书院(横涧)、翼文书院(箬横)、登云书院(高浦);重建云阳书院(凤城),扩建骊山书院(江洋)和宗文书院(横峰),整顿了鹤鸣书院(城内),增拨了东屿书院(温峤)和龙山书院(新河)的经费。在宁海,新建了拱台书院(梁皇)、庄士讲舍(大畈洋)、亭山书院(亭旁)、龙山书院(海游)、逊志书院(孔溪{);在天台,新建了文明书院(城内)。在仙居,修复县学,增拨安洲书院经费,据统计,刘知府在任9年,督促各县新、重建、扩建或整顿的书院共32所。迨至清末,台州共有书院144所,占当时浙江省11个府书院总数的14%。
设义塾
刘H为使贫寒子弟能入学读书,广设义塾达百余所,遍及台州。仅临海城关就有东城、南城、中城、西城、北城和中津等6所义塾;临海乡村较著名的有:小芝、仓山、栖凤、芙蓉、桃渚、务实、启蒙、留贤等义塾。为保证教学效果,还定期派人巡回督导,奖勉优秀学子。他自己也常徒步乘夜巡视各书院。正如他在《台学源流》一书识语所说:“余守台七年,吏事外,日以兴文教为已责,日取士之能文者校其艺,而奖掖之;前两科获隽二十余人,心窃慰焉。”
筹足办学经费
台州土地贫瘠,向来不重商贾,战乱之后,财政尤其匮乏。为彻底解决书院、义塾的后顾之忧,同治七年(1968),刘H拟定章程,抽海门盐捐为书院和公车经费之用,约每年3000串铜钱,分六成派拨:以四成拨充郡城书院和六邑义塾经费;一成拨充生员乡试川资;一成拨作举人文闱会试川资。同时发布告示,申 饬各县将寺庙道观废产充公,分拨于各书院和义塾。设立培元局,为教育等一切公益事业机构,划拨府城东南两乡20里范围内田租给培元局,多方筹措,共累计储款20余万钱,规定专款专用,地方官员一律不得挪作他用。另外。他拨出专款在北京城购置台州会馆,方便台州籍考生和在外人士寄宿。自清顺治台州发生“两庠退学案”以来,仅临海乡科绝榜43年,自乾隆四十年(1775年)后,临海县进士绝榜102年,一时读书士子殆尽。而通过刘知府同治年间对文教事业的修举废坠,终于在光绪朝结出硕果,台州竟有17人中进士(其中临海县8人),而在整个清代全地区仅中进士38人,光绪年间占了近一半。事实有力说明了刘知府的大兴文教政绩是有目共睹的。民国《台州府志》也赞道:“由是台之文教乃大振。”最后结束
钱保塘,字铁江、号兰伯,清道光十二年(1832)出生于浙江海宁路仲镇一名门望族。
知府为四品官,相当于一个独立市的市长因为在古代行政、司法不分的;相对应的知县七品官就是现代意义上的县长、县委书记了。
没有姓吴的。如果看到有姓吴的,那是小说中虚构的。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为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分化大臣权利,以防权臣篡位,建立了一套有别于以前各朝的官制。清朝官制有九品十九个级别,分中央官职和地方官职两类。
清朝中央官职分中枢部、佐理部和帝室部三类。例如内阁、军机处、六部等。清朝地方官职分文官、武官等几类,例如总督、巡抚、将军、提督、等。
清朝沿袭明朝传统,清初官制,大体承明之旧,只是对明朝官制中突出的弊端稍加厘革。直到雍正、乾隆时候,才逐步调整,从而稳定下来。
知府,又称“知州”,是中国古代的地方职官名。州府更高行政长官。 据古代正史职官志(百官志)记载,唐朝时已有相近的权变做法,宋朝时正式设立州府级地方长官“知府事”,明朝时才最后有了以“知府”为名的地方官职,由于好古,士人经常雅称知府为太守。
知府掌一府之政令,总领各属县,凡宣布国家政令、治理百姓,审决讼案,稽察奸宄,考核属吏,征收赋税等一切政务皆为其职责。
无名氏讽郭守贪婪① 腰缠十万宦资丰,压扁黄堂两袖风。 只有巾山抬不动,临行收入画图中。 [注释] ①据浙江临海县志载:清顺治间台州知府郭曰燧,贪婪异常,台州人民不胜其苦。至其离任时,爱城南巾山之胜,命画工绘成一幅图带走。夜里有人拟此诗题其宅门。 [品鉴] 诗句通俗易懂,讽刺贪婪之官极辛辣,令人切齿! 汪士慎简介 汪士慎(1686-约1762),清代画家。字近人,号巢林、溪东外史等。原籍安徽休宁,后定居江苏扬州。精篆刻和隶书;工画花卉,尤擅画梅,笔墨清劲。偶作山水、人物,亦生动有致。“扬州八怪”之一。善诗,有《巢林诗集》。 题《空谷幽兰图》尺页① 兰草堪同隐者心,②自荣自萎白云深。③ 春风岁岁生空谷,④留得清香入素琴。⑤ [注释] ①尺页:一种装裱成册的小幅画页。 ②隐者:隐居的人。往往指那些对旧时代统治者不满的或有厌世思想的知识分子。堪:可,能。这一句说兰草的节操与隐士的心怀相同。 ③自荣自萎:自己荣茂,自己枯萎,听任自然。 ④岁岁:年年。空谷:空旷的山谷。 ⑤兰花有清香的品质,所以琴曲中谱有《猗兰操》来赞颂它。 [品鉴] 兰草在白云深处自荣自萎,听任自然。虽有清高的格调,但也有对自身命运、遭际的无限感叹。那值得赞美的兰草的节操,不恰是正直知识分子的品格么! 张英简介 张英(生卒年不详),字敦复,号乐园,安徽桐城人。清康熙进士,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 六尺巷① 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注释] ①六尺巷:张英在京为官时,家人为争宅基去信,要他出面干预。张不是依仗权势压人,而是写了这首诗回复。家人见此诗后让出三尺,对方有感于此,亦让出三尺,于是就成了一条今古美谈的“六尺巷”。 [品鉴] 一滴水可见太阳之光辉,一首诗足见张英做人与为官之品格。让一步不为亏我,这种修养谓之美德。
巡抚的职务高于知府。
1、知府
知府,也称太守,是中国古代的地方职官名,州府更高行政长官。据古代正史职官志(百官志)记载,东汉末年,州从监察区变为行政区,州更高长官称“州牧”,以掌一州军民。隋代,州更高长官称“刺史”或太守,唐宋时正式设立与知州平级的府级地方长官“知府事”。
元朝废府设路,路一级的地方长官为达鲁花赤,只在散府设有“知府”的官职,是达鲁花赤的属官之一。明朝大致恢复宋制,才最后有了以“知府”为名的地方官职。
2、巡抚
巡抚是中国明清时地方军政大员之一。又称抚台。巡视各地的军政、民政大臣。清代巡抚主管一省军政、民政。以“巡行天下,抚军安民”而名。清代,地方大员的品级为:总督,正二品:加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史衔,从一品;加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衔,正二品。
巡抚,从二品:加兵部侍郎衔,正二品。总督官衔略高于巡抚,前期督权远过于抚,如两江总督按例兼辖江苏、安徽、江西三省,而末期安徽、江西两抚即不再听命于总督。北周与唐初均有派官至各地巡抚之事,系临时差遣,“巡抚”亦未成为官名。
扩展资料:
在明初,按照缴纳税粮的多少,“府”被分成三等:京府府尹为正三品;纳粮20万石以上为上府,上府知府从三品;20万石以下为中府,中府知府正四品;10万石以下为下府,下府知府从四品。不过不久就将所有知府均改为正四品。当时,全国有150多个府。
明中期以后,巡抚逐渐取代布政使成为一省之行政长官,布政使品级由正二品降为从二品,进而知府也由正四品改为从四品。各府因自然条件的差异、交通通塞、事务繁闲、人口多寡、路程远近、案件多少、民风顺劣,定有“冲、繁、疲、难”四个字,省会或四个字都含有的为最要缺。
含三个字的为要缺,含两个字的为中缺,含一个字或四字全无的为简缺。虽然都是正四品,但是简缺和中缺一般给初次当任知府或当任知府时间不长的官员,尤其初次任职的,往往不是朝廷直接任命正式任职三年,而是由督抚奏请朝廷,署理知府职务一年;要缺和最要缺则给当任知府很有经验的官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巡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知府